君子人格的意义您是第 160位访问者

1.jpg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君子”“小人”是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最常用的说法与评语,深深积淀于中华文化及人们的脑海里。

其实,“君子”一词最初是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并不带有道德意义。这从周易、诗经、尚书等典籍可以看出。在古代,除国君以外,卿与大夫也都可称为君,而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地位是高贵的,比较注意仪容并熟悉礼乐。因此,称其为君子,往往是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而尽管随着氏族贵族的没落,作为贵族专门用语的君子逐渐淡化,然而其作为一种美称的语义特征仍被保留下来,后人也就用来称呼其所亲爱或尊敬的人,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之,早期“君子”主要指这样几类人:即国君、在位者,兼指品行和有位者、丈夫或男子。虽然君子也用来指称一般人,但通常是贵族在位者的尊称。

余英时先生在《君子的理想》一文中指出,“君子”之逐渐从身分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的手里;而根据王国良先生的研究,君子内涵的变更乃是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演变的结果相关,特别是价值观的改变:西周末年,贵族走向衰落导致君子的名与实产生分离,原本是以贵族为内涵的君子称号逐渐丧失;同时,血缘政治正向地域政治转变,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变迁使人们衡量事物尺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君子的演变至孔子发生一大突破。孔子提出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儒家人格,君子成为一种道德标尺,而不单是对人的尊称。即君子开始可以普遍地称呼于一般有德之士,成为一切人都可追求的完美理想,而不再限定于特定身分、阶级的世袭沿用。可以说,君子一称由贵族上位者转换为德行高洁的象征是奠基于孔子,是孔子所塑造出的理想人格典范。

由此,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现代。人格的高尚与卑鄙,成为中国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成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分野。如果一个人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超人的智慧,人们就会为之戴上君子的桂冠。而如果一个人惟利是图,不择手段,不讲道德,陷害忠良,人们就会称之为势利小人、卑鄙小人。历史在昭示着后人:虽然君子可能受小人算计、排挤而在野、而不幸,但其高风亮节始终为人们所景仰、所歌颂,如屈原、谭嗣同等;而小人虽然得势、得逞于一时,但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被盯上历史的耻辱柱,像秦桧之流,不是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唾骂吗?历史是泾渭分明的,人民更是爱憎分明的!

 

来源:自价值中国网


  (1) 评论 (0)
 

评论